热线电话:029-87214923 / 87251110
发表时间: 2023-06-12 15:50:15
作者: 陕西省老年健康服务中心(陕西老年健康报)
浏览:
近日,交大二附院李宗芳教授团队发表于Hepatology期刊的论《CD11b+CD43hiLy6Clo脾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通过脾-肝轴加重肝纤维化》(CD11b+CD43hiLy6Closple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 exacerbate liver fibrosis via spleen–liver axis)荣获2022年度“中国门脉高压与肝硬化十大原创研究”。Hepatology是涵盖胃肠肝病学领域的国际一流期刊,对文章的创新性有很高要求,被国际肝病领域同行专家高度认可。本次由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ESS)发起的2022年度“中国门脉高压与肝硬化十大原创研究”评选工作着重强调研究工作的原创性、突破性及引领性。
评审工作历时五个月余,分三个阶段,国内外权威专家层层筛选、过程严格。开始先由院士与同行知名专家提名推荐、国内外公开数据库检索、专家讨论遴选初评出30篇原创研究;再经 J Hepatol、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Radiology等权威期刊主编或核心编委组建的国际评审团进行函评,组委会最终组织会评审核选出10项。李宗芳教授团队研究成果的最终顺利入选前十,这是同行对该团队在脾-肝免疫对话与慢性肝病进展相关工作贡献的重要认可。
单核来源巨噬细胞(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s,MoMFs)是炎性状态下肝脏巨噬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肝纤维化及肝癌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脾脏在多种炎性病变下充当单核细胞储存库,然而,尚未有直接证据显示脾源性MoMFs作为“介质”介导脾-肝轴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
综上,该研究解析了以CD11b+CD43hiLy6Clo为标记的脾源性单核细胞sM-1被招募至纤维化肝脏,在肝脏微环境下转变为巨噬细胞,活化肝星状细胞、加剧肝纤维化的过程。这些发现为脾脏单核细胞迁移到肝脏、转变为巨噬细胞进而参与肝纤维化进展提供了直接证据,为脾-肝轴参与肝病进展的精确机制做出了重要补充,同时提示了sM-1作为干预肝病进展的候选靶标的潜力。研究过程中创新性建立了脾脏细胞在体追踪模型,为后续脾脏参与其他器官疾病进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脾脏的认识研究与心、脑、肝、肺、肾等其他脏器相比“相对冷门”、“相对滞后”。李宗芳教授及其团队1989年开始先后揭示了脾脏在肝硬化、肝癌以及急性重症胰腺炎、妊娠免疫耐受、慢性应激等的生理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开创性地提出“调脾治病”理念。近年来,团队在物理干预调节脾脏免疫治疗慢性肝病、基于门静脉系统三维特征建立肝硬化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33年的执着坚守、刻苦耕耘,建成了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炎症免疫研究、精准诊断、生物治疗平台,全国最大的以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脾组织配对收集为特色的生物样本库,培养了多名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
团队的系列性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李宗芳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脾脏与门脉高压症学组副组长,中国门静脉高压联盟(CHESS)理事,陕西省门静脉高压联盟主席;带领团队建立了陕西省炎症与免疫国际合作基地、陕西省院士工作站;发表文章300余篇,中标国家级项目2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成果奖5项。厚积薄发、勇毅前行,相信李宗芳教授团队后续会有更多标志性、原创性成果产出。(西安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