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29-87214923 / 87251110
发表时间: 2023-10-31 17:18:08
作者: 樊红艳 陈太富
浏览:
近年来,安康市结合当地实际,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点,在全市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工作局面,更好地满足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就医需求。初秋时节,省卫生健康委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采访小组穿行在秦巴山地与河谷地带,对该市不断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实施镇村卫生院(室)梯次化帮扶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等情况,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
“在汉阴县漩涡镇卫生院可以做肾透析啦!”
——“1522模式”医共体建设助力基层医疗能力提升
“太好了,现在咱乡镇卫生院也可以做透析了,以往到县城就诊需要一两个小时车程,花费大,还很不方便。”说起镇里医疗条件的变化,汉阴县漩涡镇患有尿毒症的王阿姨母子感叹不已。
据了解,在漩涡镇需要做透析的病人有20多人,原来这些病人都要到50公里以外的县医院才能做透析。
今年4月份,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位于偏远山区的漩涡镇中心卫生院在医共体牵头医院(县人民医院)的帮扶指导下,通过科室共建的形式,顺利建成了南区血液透析分中心,并于7月份投入使用。汉阴县人民医院下派专家骨干人员对漩涡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组团式帮扶,全力提升基层分院医疗服务水平。在漩涡镇中心卫生院血透科坐诊的医师沈鹏便是下派驻点帮扶的骨干医师之一。
“现在,病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和县上一样的治疗,极大地缓解了南部山区群众透析难、透析远的问题。”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漩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谭宗前介绍道。
今年70岁的魏延保因胸部不适,在离家不远的漩涡镇上七卫生院就医,医生为他拍了X光片,并通过县域远程医疗平台上传到县人民医院远程影像中心,不到半个小时,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副主任胡超为患者反馈诊断结论。
“原来我们办出入院要楼上楼下跑好几个窗口,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全部办好,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简直太方便了。”在汉阴县人民医院出入院结算窗口,70岁的刘大爷告诉记者。
“近年来,以我院为牵头医院组建了医共体总院,在医共体内建立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等医疗资源共享的‘五大中心’,升级完善远程诊疗信息平台功能。”汉阴县人民医院院长连荣涛介绍说:通过大力实行“县级诊断,基层诊疗”服务模式,促使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资源浪费,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这一切得益于我们大力推行的‘1522’县域医共体改革模式,即健全一个体系、深化五项机制、实行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两个打包统筹使用、推动部门及医防两个联动协同,全县基本形成了体系完善、机制健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汉阴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姚兆明介绍说:“通过推动覆盖县、镇、村三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强、镇活、村稳’的医疗健康服务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实现了90%以上患者在县域内就诊,60%患者在基层首诊的工作目标。”
“在平利县八仙镇卫生院可做骨折内固定取除术啦!”
——“四位一体”紧密型医共体让群众获得优质便捷服务
“@内二科护士长肖侠,西河送上来一个溺水患者,约40分钟上来,麻烦安排人接一下。”(西河镇卫生院医生)
“收到,直接去急诊科。”(县中医医院护士长)
这是平利县中医医院内二科护士长肖侠与医共体西河分院医生向东在医共体西河分院微信工作群中的一个病人转诊聊天记录。患者在西河镇卫生院就诊后,西河镇以最短的时间把病人送到县中医医院急诊科室治疗,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
“我们县中医医院5个分院每天都有这种转诊病人。利用微信帮扶群‘简、便、廉’的方式方便患者转诊、咨询,提供及时、便捷对接联系的转诊制度,进一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平利县中医院纪委书记洪庆亮说。
今年4月份,平利县中医医院在调研走访中发现:由于凤桥村地理位置距离市区较近,村民都习惯于在安康市区就医,近年来都没有一位患者在县上的医院看过病。对此,县中医医院通过每周三次下乡村义诊宣传,县中医医院120救护车免费接送患者等方式,使患者就近诊疗数量有明显增多。
“没想到我在家门口的卫生院也能这么成功地做手术,县医院还派来了麻醉师。”平利县八仙镇龙门村周天祥激动地告诉记者。6年前,周天祥因摔伤致骨折,在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左侧胫骨骨折”,后行左侧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9月9日,患者在离家不远的八仙镇卫生院就诊,要求取出内固定装置。第二天,县医院派麻醉科医生赵本坤到卫生院为患者麻醉,八仙镇卫生院医生高磊为患者进行了手术,一切顺利。
“像这样的病例如果在县级医院治疗,总费用大概在3500元,按70%报销。乡镇卫生院总费用2400元左右,按80%报销。通过医共体帮扶,患者就近在当地医院治疗,相关费用也都减轻。”平利县医院副院长孙虎说。 2022年,县医院与6个乡镇卫生院结成医共体,在危重症救治、眼科、外科手术麻醉方面进行指导帮扶。特别是对于特重急患者采取由乡镇卫生院120救护车送,县医院120救护车接,缩短急救时间,大大提高了急救质量。
“近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坚持高位推动、高层规划、高效整合,细化推进措施,构建起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清晰脉络。”平利县卫健局局长陈世明介绍说:为了把全县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利用,平利县以2所县级公立医院为牵头医院组建两个紧密型医共体。
“在汉滨区茨沟镇景家社区农户家里也能与专家会诊啦!”
——“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解决群众看病难
“喂,曹英武,难受得很?我现在马上过来。”这天一早,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景家社区村医陈守军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曹英武是陈守军签约的慢性病心梗患者。急急忙忙赶到老曹家里的陈守军问他,“哪儿不舒服?”“胸疼得很。”“那我给你做个心电图。”
陈守军用便携式心电机为他做了检查,不到5分钟,检查结果从汉滨区第一医院反馈回来。“远程心电中心报告显示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我马上为你们接通远程门诊,请区一院专家会诊。”
陈守军拨通了汉滨区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周嵘的电话,正在外地出差的周嵘用统一配备的“汉滨区互联网+医疗健康”专用手机查看了曹英武的心电图,并作出了“考虑急性下壁心梗”的诊断,医院120急救车及时将曹英武转运到了区一院。
“从景家社区到城区有51公里,1小时7分钟路程。如果按照以往的诊断流程,曹英武的生命也许在那一天会失去,但是远程心电和会诊的运用,挽救了不光曹英武一个人的生命,还有更多人的生命。”汉滨区第一医院院长张龙涛介绍说:这种互通便捷是建立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汉滨区第一医院为此配置了全实验室检验设备,区上还给村级卫生室配置了心电、电脑、视频音频和手机等设备,给镇级配置了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才真正形成了“互联网+远程智慧医疗健康平台”。
在汉滨区第一医院超声诊断中心,记者看到市中心医院“组团式”帮扶专家周伟正在利用该中心的视频会诊系统,实时指导赢湖镇中心卫生院影像科医生钟礼,为一位因上腹痛前来卫生院就诊的患者做腹部B超检查。
“从凌晨5点多就不断有乡镇卫生院发来心电图,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一百多例。我们确保每张图在5分钟之内完成,减少了患者跑路的时间。”心电中心医生陈虹霖告诉记者,项目开始实施,心电诊断中心就安排了3名医生24小时三班倒值班。
“我们区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区,其中70%的是农业人口,需要通过‘互联网+远程智慧医疗健康平台’,解决远在秦巴山区需要3、4个小时路程的群众看病难问题。目前,该平台已经在区卫健局、区一院、中医院、区三院、22家镇办卫生院、268个村卫生室,实现软硬件全部实施运行。”安康市汉滨区卫健局局长胡登基介绍说:截至今年9月底,智慧医疗平台已覆盖汉滨区近65万人口、家庭签约514778人、完成远程心电294320例、远程影像36485例、远程会诊109例、远程门诊463例、双向转诊5308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基层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
(樊红艳 陈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