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陕西省慈善协会原副会长肖华
她身上没有多少耀眼的光环,给群众留下的印象是朴实,最没有架子的领导。
在同事们眼中,她既是一个干练而严格的好领导,同时又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大姐。
她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对待慈善事业,心系百姓,是群众的贴心人。
她,就是陕西省慈善协会原副会长——肖华。
扶贫解困 心中很快乐
1951年,13岁的肖华成为建国后陕西省首批纺织女工,被录入国棉五厂。肖华从一个纺织女工,一步一步被提拔为技术教练、班组长、车间党支部书记、厂党委副书记……一路走来,肖华的岗位不断变迁,省妇联、省政协、省慈善协会。
1997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刚成立,肖华就成为理事,2003年当了副会长,就天天坐班了。
肖华年过花甲,当了副会长后,依然忙在第一线,踏遍了陕西的山山水水。她多少次带病外出筹措资金,多少次顾不得回家照顾家人,又多少次深入到贫困群众的家里,任劳任怨,带病工作。
“这些年来,我几乎跑遍全省的各个县区,现在还剩志丹和吴起没有跑到……”肖华告诉记者。
2000年的七月,安康紫阳遭遇洪灾,已经62岁的肖华,来到了灾害的核心区,徒步收集受灾数据。
“洪水把河道间的农田,农民盖的房都冲掉了,剩下的只有裸露的石头。我们就从那个上面来回走,从早上九点走到下午七点才回到驻地……”肖华回忆道。
雨后的山区,泥泞的山道,毒辣的烈日。肖华不顾自己年迈的身体,同年轻人一起奔赴灾区,查看险情。因为及时回传了受灾情况,最终为紫阳争取到50万元的善款。
“只要能帮别人解决困难,自己就感到很快乐。”肖华说。
退居二线 仍心系慈善
尽管她已经彻底退休,但她仍然时刻关心慈善。2007年,老伴去世,亲友们为肖华送来了一些慰问金。后来,她和家庭成员一起商量,决定在这些钱的基础上再加一些,凑够6万元捐给省慈善协会,省慈善协会用这些钱在宝鸡市的一个农村修了两座便民桥。
退休前肖华在一次工作考察中发现,宝鸡、安康、商洛等地的广大农村,普遍缺少桥梁,这给人们出行造成了一定困难。虽然时间过去很长时间,但老人心里仍然牵挂着那里人们的出行问题。于是,她有了捐桥的想法。捐一个是一个,尽自己的力,一座桥就可以解决一两个村子里学生的上学问题和村里人们的生产生活问题。
2004年,省慈善协会和爱心机构举办残疾人培训班,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技能支持,肖华联想起了培训班的一名肢残者——此人双腿瘫痪,但身残志坚,表示了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愿望。后来,这位残疾人在旬阳老家的农村办了一家网吧。肖华获悉后,便出资3000元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并亲自下乡将电脑送到网吧。
当肖华去察看这家网吧时,才发现因为行动不便,网吧还没有取得审批手续,他的“产业”还属于不合法的“黑网吧”。
当时,她以省慈善协会的名义,联系爱心机构和安康市慈善协会,三方各出3000元,和有关部门反复协调,历时两年,终于促成了网吧的合法化。事后肖华得知,爱心机构的3000元,是其在陕负责人自己掏腰包的钱——这件事情过去5年后,肖华还一直记在心里。
最后心愿 捐献出遗体
前不久,肖华老人做了一个决定:死后捐献遗体。
早在几年前,肖华就把自己死后将捐献遗体器官的想法说给家人,自然遇到了反对。“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是中国人处理身后事的常见做法,纵使大多数人支持肖华的做法,但依然有人无法理解。“几年以前就给家人打招呼,八十岁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决定弄出去。儿子有些反对,我女儿很支持,反正我现在就是说,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主。”肖华坚决地说。
因为肖华的坚持,最终捐献遗体的愿望得以达成——肖华的遗体将在自己去世之后,用于医学事业。4月12日,在自己家里,肖华和女儿签下了自己名字,完成了八十岁捐献遗体的心愿。
“从参加慈善协会开始到最终,我就是一个慈善志愿者,死后把自己无用的遗体变成有用的,还是挺有意义的。”老人如是说。(本报记者 周杰)
|